目前,世界经济格局表现为一个大三角经济金融循环模型:美国作为中心国家实行贸易、财政双赤字政策,发行美元和提供金融资产;亚洲与欧佩克等资源国家提供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在国际交易市场中接受美元为支付手段,并将美元以回流方式变成美国的银行存款以及股票、国债等证券资产,填补美国的贸易与财政赤字。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是吸引外国资本流入美国的主要驱动力:通过贸易逆差把美元推向世界,而后又通过高度发达的美元定值资本市场让各国稳定地、有利可图地持有美元,两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制度安排,这是美元保持世界储备货币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美元与美国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之间是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人们的金融理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总体上,中国金融的发展主要还是表现为量的扩张,金融发展走的是一条外延式的粗放型道路。首先,改革着重于制度存量改革,局限在传统体制内进行改革,限制体制外增长,重机构分设,轻机制转换,把改革的矛盾和困难后移。应该说,已经进行的这些改革还比较初步,相对容易,更深层次的改革还有待拓展和深化。其次,金融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不高,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比如,目前银行业、资本市场方面的改革均因滞后而缺乏应有的效率。
当前,中国金融体系主要存在金融市场化程度低、金融创新能力差以及总体竞争力较差等问题。特别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尚未实现自由可兑换、人民币汇率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程度不高以及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人民币在境外的流通与使用。
目前,我国直接投资领域可兑换程度较高,可兑换程度为“不可兑换”的项目主要集中在证券项下交易,且主要受制于交易环节的严格管制。在证券投资项下,允许境外居民通过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投资境内股票市场,允许非居民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等,QFII的资格审核和投资额度以及非居民发债的条件都非常严格。在较为严格的外汇管制条件下,非居民无法及时、便利地获得必要的人民币,也无法自由地将其持有的人民币兑换成其他货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民币的吸引力。
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以及黄金市场等。中国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偏低,缺乏足够的深度与广度,这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世界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的经验表明,货币国际化战略的成功实现,需要该货币发行国具有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其中包括低风险且稳定的债券市场、具有广度和深度的外汇交易市场等等,以便为该货币的境外持有者提供一个规避汇率、利率以及信用风险的投资场所,这样该货币才能有效发挥其国际计价、支付结算以及国际储备等职能。尽管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人民币资产的数目有了很大提高,但总体来看,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池规模偏小,品种偏少,流动性偏弱。这样,即使境外私人机构和官方机构愿意持有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但其对人民币计价资产的多样化、风险对冲和流动性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人民币金融资产的国际吸引力受到严重影响。
与金融发展的重要性相比,贸易发展无疑具有更为基础的作用,是一国货币走向区域化和国际化的起点和基石。但单靠贸易发展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可能还不够,需要更加重视金融发展对人民币区域化的推动作用,即通过证券投资、国际贷款和对外直接投资等形式和渠道,人民币流向境外,加快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促进人民币在金融交易和国际储备货币等领域发挥作用。这就要求进一步扩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深化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等一系列制度安排,从而为人民币区域化创造更加便利和宽松的条件。
对于人民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域化,中国应利用处于贸易逆差的地位,发挥“买家”优势,在贸易计价货币的选择上争取主动,采取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同时,双方互为对方重要的投资目的地,应采取必要的政策举措,推动境内居民以人民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同时允许境外居民以人民币对华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不仅会增加境外人民币的存量,更为境外人民币提供了保值增值的投资渠道,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推进人民币区域化:人民币首先通过经常项目和对外直接投资(ODI)等渠道流出,然后通过国际直接投资(FDI)和证券投资等方式回流,形成一个完整的资金环流圈。随着资金环流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储藏手段等职能也将逐渐增强。
(作者单位:betway必威,原文刊于《光明日报》2013年6月1日)